by BusinessWeek
譯者:黃貝玲
出版社:美商麥格羅希爾
《CEO創業學》(Entrepreneur Power Plays)這本書的焦點放在一群成就非凡的創業家身上,他們有些人經營自己的公司,有些人則是為大型組織注入創業精神的活力經理。本書的陣容令人印象深刻:賴瑞‧佩吉(Larry Page)與瑟吉‧布林(Sergey Brin)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時,不眠不休地尋找一種搜尋網際網路的新方法,這項技術後來醞釀出如今雄霸一方的Google;高爾夫球職業選手葛瑞格‧諾曼 (Greg Norman)並不以自己在高爾夫球場上亮眼的成績自滿,他創立了各式各樣每年為他賺進數億美元營業額的事業;另一位專業人士──強納森‧溫德爾(Johnathan Wendel)是虛擬電玩世界中的頂尖職業選手,他力圖要將電玩這種小眾現象(niche phenomenon)扭轉成為百萬人觀賞的主流運動;透過新興起的網站Digg.com,凱文‧羅斯(Kevin Rose)下定決心避免重蹈2000年達康公司泡沫化的覆轍,證明Web 2.0公司也能在挹注最低創業資金的情況下成功推出;在星巴克掌控的世界裡,堅信其它沖泡咖啡業者仍有生存空間的大衛‧舒曼(David Schomer)成立了維瓦奇咖啡店(Espresso Vivace Roasterias)。
中國大陸迅速崛起,也孕育出一批積極進取的創業家。我們透過其中一個個案檢視了大陸最熱門的消費性產品及這些產品背後的功臣。在那裡,我們訪問了中國的楊元慶,他在努力讓聯想集團(Lenovo Group)融合中美兩家最優秀事業的文化之際 ,還能維持如小型公司般的敏捷度。
不令人意外地,創業熱誠最佳典範有許多是源自於美國矽谷,因此我們經常造訪那裡。超級明星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讓我們看到,持續不斷的創造如何成為亞馬遜網站成功的關鍵;通用性(versatility)如何成為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獨特的營運模式,他是將電腦玩家手中的Linux作業系統,發展成為足以和微軟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 OS)分庭抗禮的對手產品;美國加州的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s)了解人們對虛擬社群的著迷,這是該公司線上之星《第二人生》成功的最大原因;在巴黎,阿普羅尼亞‧普瓦蘭(Apollonia Poilâne)透過誘人的產品加上不斷的創新,為她的麵包店注入一股強而有力的新活力;海峽的另一端──倫敦,日本籍設計師原田美沙(Misa Harada)正引領當今名流階層的時尚風格。
在發展快速的服務業裡,羅柏特‧方克(Robert Funk)的警覺性、以及他預先思考潛藏問題的能力,讓速達人力資源服務公司(Express Personnel Service)得以成為人才管理業界的動力房;鼓吹環境永續則是陽光農場(Sun Ranch)創辦人羅傑‧朗(Roger Lang)與辛希雅‧朗(Cynthia Lang)維繫成長的關鍵。
本書結尾,我們觀察了MySpace世代如何在線上過生活、購物、玩耍,最後並提出我們的一些想法。希望藉由這本書,加速誘發出你的創業思維與活力。
- Jul 23 Wed 2008 00:00
CEO創業學
- Mar 19 Wed 2008 00:00
寶鹼的成功之道(The Game-changer)

by A.G. Lafley & Ram Charan
顧客是老闆!
成立於1837年的知名消費產品製造商寶鹼公司(Procter & Gamble)曾在2000年遭逢重大挫敗:盈餘、執行力與士氣紛紛跌到谷底。A.G. Lafley在該公司最艱困的時候,接下執行長一職,試圖力挽狂瀾。Lafley如何讓寶鹼起死回生呢?別無它法,唯深入了解顧客!Lafley在與管理顧問Ram Charan在合著的《The Game-Changer》書中現身說法,除了告訴讀者創新的基本原則之外,也透過一些本土例子讓讀者了解如何傾聽你的「老闆」──即顧客的聲音,而這麼做又會帶來哪些好處。
偉大的創新,源自對顧客尚未被滿足的需求與欲望之了解。無論市場是興是衰,創新都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由顧客決定。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曾說,如果他傾聽市場的需求,那麼他今天製造出來的將會是一匹跑得更快、更便宜的馬。他了解,顧客真正要的其實是「更好的旅行方式」。深入了解顧客,是創新機會的泉源,你必須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他們的渴望。唯有如此,才能設計出可以協助他們改善生活的產品。
讀者或許認為,這個道理寶鹼公司應該知道。畢竟,寶鹼首創市場研究部門,而且在各界眼中,它在挖掘顧客知識方面的努力,長久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儘管如此,寶鹼並沒有真正讓顧客成為該公司創新過程中的參與者。基本上,寶鹼是把消費者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抽離出來,然後聚焦在對自己公司(公司的產品或技術)最重要的面向。
由於體認到需要從更廣的角度看待消費者,寶鹼開始捨棄傳統焦點小組研究方法,轉而採取更為融入的研究技巧,並提升在這類研究方法上的花費達五倍以上。這個方法如何運作的呢?寶鹼的研究人員會在「Baby Discovery Centers」觀察嬰兒與學步幼兒如何與媽媽們互動、他們如何移動、尿布如何派上用場等等。寶鹼也有特別設計的創新實驗室,其中一間像是雜貨店,另一間像是藥房,還有一間便如一般美國中產階級的房間。消費者受邀請在裡面消費公司提供的100美元現金。研究人員於是觀察這些人如何在一排一排商品展示架間行進,什麼東西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寶鹼藉此深入了解這些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了解你的消費者
- Mar 09 Sun 2008 00:00
誰說行銷不重要?
譯 者:黃貝玲
出版社:梅霖
簡介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五十年前便曾寫道:「任何一家企業都有兩種基本功能(也唯有這兩種),即創新與行銷。」行銷是任何一家企業的「引擎」,財務資源則是讓這個引擎正常運作所需的「燃料」。唯有注入燃料的行銷引擎,才有辦法推動組織向前邁進。本書的三位行銷專家教你如何為企業創造最大獲利。
高階主管往往無法了解行銷的真正價值,以及行銷對營收的貢獻。而且,缺乏適當的度量標準來衡量行銷的效益,使得行銷人員無法展現他們真正的價值。結果,每當公司面臨危機或緊縮預算之際,行銷部門便率先遭受魚池之殃。然而,此舉只會令行銷更不具效益、令公司更無法獲利。
行銷應該是一個具影響力、有權力且關鍵的營運環節。《誰說行銷不重要?》告訴你如何揭穿行銷迷思、將行銷術語轉化為一般商業用語,讓企業領導階層重視行銷。更重要地,你將學習如何定義行銷度量標準,建立可重複且透明的流程。有了這些工具,你才能向領導階層證明你的重要,發揮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力。
如果你是一名肩負公司成敗、並希望能在過程中提升自己職涯前景的行銷人員,你必須學習讓自己從事的任何活動與公司的營收相互連結,你也必須學習如何與公司領導階層溝通這些活動的價值。如果能這麼做,你才能成為一位行銷尖兵。
MarketingProfs.com為本書貢獻寶貴的資源,該網站提供策略與戰略行銷專業知識給全球的行銷與商業專業人士,文章與資源都由學者、顧問及行銷執業人士等專家撰寫而成,目前擁有超過30萬名會員與300名專家提供內容。
- Dec 13 Thu 2007 00:00
微軟思想工廠
by Susan D. Conway
譯 者:黃貝玲
出版社:梅霖
簡介
資訊科技已經主宰當今企業發展的命脈,「思想工廠」才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在21世紀可以從資訊生產力(有形、無形)獲取最大效益的公司,必將成為標竿企業。微軟顧問專家以前瞻性的思考告訴你,如何發揮人才、改善流程、並結合創新科技,讓「思想工廠」具體展現成果。本書列舉出英特爾、美國空軍與大韓航空等案例,值得你多方探討。
知識管理專家蘇珊.康威博士透過《微軟思想工廠》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無形資產(諸如協同作業與商業智慧)如何互動,以創造出有形的價值,她也提出一些最佳實務讓我們了解如何投入人員與工作程序,以便從科技中獲取最大利益。企業主管可以將這本書視為一份強化資訊工作的路徑圖。如何提升生產力是當今企業最大的課題,由生產力(有形、無形)獲取最大效益的公司,必定成為標竿企業。
在微軟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為2006年5月微軟執行長高峰會議(Microsoft CEO Summit)準備的備忘錄中,他聚焦在這個議題上。備忘錄的內容正好為這本書做了最佳的詮釋,他說:資訊工作的生產力,若要從今日的實務持續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學科,我們仍有一大段路要走。研讀《微軟思想工廠》這本書,是到達目的地相當重要的一步。
作者
- Oct 01 Mon 2007 00:00
聰明=?100%成功(再版名:職場成功學)
by Chuck Martin, Peg Dawson
譯 者:黃貝玲
出版社:梅霖
簡介
如何定義「成功」?如何界定「聰明」的真正特質?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們生活上的一個謎團。不論你是經理或是部屬,首先都應該先學習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執行能力。本書讓你清楚了解執行能力先後順序的概念,教導你發揮自己優點所必須具備的工具、戰術與策略,也會讓你了解如何處理自己的缺點,不至於因為這些缺點而讓自己陷入麻煩的困境。
作者提出一些有效的資訊、系統、流程與典範,並協助你充分利用自己的執行能力。不論你是主管或一般員工,我們會讓你了解,如何善用「聰明才智」為你開啟成功的大門。
界定「成功」的真正特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們生活上的一個謎團。儘管每個人都具備自己獨特的優點,但也同時擁有一兩項致命的缺點。你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注力高、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的人,而同時也是一個缺乏彈性的人。你知道自己是能幹、天賦異稟的人,也擅長從事手邊的工作,但在努力對抗自己的缺點時,你也可能容易令自己及周遭的人感到沮喪,且忽略了能帶領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那些優點。
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十二項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包括時間管理、組織力、工作記憶及抗壓力等,這些能力從我們出生時便開始發展了。每個人都擁有這些能力,只是優劣程度有別而已。一旦長大成人,這些能力便已定型、難有大幅改善的空間。好消息是,我們是可以加強這些能力。本書能讓讀者了解,那些在生活上、工作上表現一向優異的人具備什麼特質。這些高度成功的人士知道,要達到成功,真正的機會是要善加利用自己的優點,而不是投入多數心力試圖改善缺點。而且,當他們了解自己與生具有的特質與限制之後,便能更加包容其他人的優點與缺點,進而讓他們成為一位更好的老闆、更優異的員工,以及更具默契的工作夥伴。
- Nov 01 Sat 2003 00:00
《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策略的形成、執行與成果評估--一場決策者的智慧遊戲
在探討企業如何形成其策略及執行步驟之前,我們首先得先對策略下定義。安德魯(Kenneth R. Andrews)教授在《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文中是如此定義策略的:企業策略是一家公司的決策模式,決定及揭示該公司的目標與目的,為達到這些目標而提出重要的政策及計畫,定義企業欲追求的業務範疇、欲獲取之利益種類、欲成為之人力組織,及欲給予利益相關人(股東、員工、顧客及合作夥伴)之經濟與非經濟利益的性質。
昆恩(James B. Quinn)教授在〈Strategies for Change: Logical Incrementalism〉文中認為,策略是一種整合組織內之重要目標、政策及行動順序,成為一凝聚性整體的模式(Pattern)或計畫(Plan)。一個完善規劃的策略,能協助企業依據本身的優劣勢、預期的環境變化及既徵者可能的發展,加以安排及分配資源,以形成有利本身發展的情勢。
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教授在〈Five Ps for Strategy〉文中則認為,策略有五種可能的定義:一、策略通常被視為是一種計畫(Plan);二、策略可以是商場上用來嚇退敵人、或早競爭者一步的計謀(Ploy-action);三、策略可以是定位(Position)-一種既有資源及能力能符合能市場機會的利基、或防禦定位;四、策略可以是遠景(Perspective),是企業集體智力對其應該做的事的看法,例如惠普的惠普風範(HP way)、麥當勞強調「品質、服務、清潔與價值」;五、策略也可以是一貫的模式(Pattern)-一種一致性的行為,不論是出於有意或無意,例如某時期福特汽車只提供黑色的Model T汽車。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將策略視為企業為了實現其期望目標,所擬定的計畫、或是已採取之行動(Alex Miller及Gregory G. Dess,《Strategic Management》)。
一般來說,我們大致可以將策略管理分為三大階段:從「策略的規劃」、「策略的執行」,一直到「策略的評估」。Andrews教授認為,企業在規劃階段需要分析與概念上的能力(Analytical and Conceptual Ability),而在執行階段則需要管理上的技巧(Administrative Skill)。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策略管理的三大領域。
- Nov 01 Sat 2003 00:00
《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迎接智慧型交通運輸時代的來臨
「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先前又稱作「智慧型車輛公路系統(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s, IVHS)」,已是當今各國相當重視的發展潮流。除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外,紐、澳、新加坡、香港、韓國、中國大陸等亞太地區也早已積極投入。至於我國,交通部運輸研究分別於1998年及2000年完成「智慧型運輸系統發展演進與相關技術探討」及「台灣地區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綱要計畫」等兩項研究案,冀望藉由一套國家級的智慧型運輸系統架構,確保未來相關系統間的相容性與資料可交換性。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 亦於今(2003)年6月底擬定了國家型運輸系統發展方案(NITS),編列了35億推動智慧型運輸系統的預算,希望藉由先進運輸技術,減少空氣污染、降低能源使用,以提升生活及運輸品質,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 Oct 01 Wed 2003 00:00
《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創意大革命─國內外數位內容產業的新風貌
- Oct 01 Wed 2003 00:00
《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數位內容產業之商業應用模式
- Sep 01 Mon 2003 00:00
《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現代化連鎖通路管理與電子化─本身的定位與評估決定了重點及優先順序